本圖來源:昭元攝影
母體在懷孕時候出現的不同于未孕狀態所具有的特殊癥狀和體征。動了胎氣則指的是懷孕期間,由于自身或者外界因素,導致的陰道出血、腹痛等先兆流產、早產癥狀或者導致胎兒發育畸形、發育障礙的行為。
哪些情況容易動“胎氣”呢?
那么,既然理解了胎氣以及動了胎氣的定義。究竟哪些行為容易導致“動了胎氣呢?”。
1. 過度勞累
懷孕的婦女應該保持充足的睡眠,尤其是不能過度勞累、熬夜。
長時間熬夜工作或者熬夜看電視、打游戲等均會導致女性內分泌功能異常,有研究表示,孕早期過度勞累會導致子宮敏感性增加,增加流產的風險。孕中晚期高強度的勞動容易導致胎膜早破、早產甚至胎盤早剝等。
因此,孕期應多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以及高強度體力勞動,防止勞累過度。
2. 夫妻生活不當
懷孕早期,子宮處于比較敏感的狀態,同房不當可能引起子宮“易激惹”,導致先兆流產、流產等。另外,懷孕早期,陰道分泌物增加,陰道內環境改變,性生活過頻或者不注意同房衛生均可能導致感染,嚴重者導致盆腔炎癥等,這些均容易影響“胎氣”,導致早期出血、腹痛等,嚴重者導致流產。
因此,懷孕初期建議節制夫妻生活。
懷孕中期,沒有胎盤位置低、前置胎盤等高危因素的女性可以適當性生活,但是性生活過頻依然會導致子宮收縮,引發早產。
孕晚期,胎位不正的孕婦禁忌同房,臨產前同房容易增加胎膜早破以及感染的風險,因此,孕晚期也建議節制夫妻生活。
3. 不正當的服用藥物
很多孕媽沒能第一時間發現自己懷孕,因此孕早期常常因疏忽大意誤服用一些對胚胎有“毒”或者有副作用的藥物,這些藥物容易導致流產或者胚胎損傷,甚至有些藥物會導致胎兒發育障礙甚至畸形。
因此,對育齡期女性,尤其是月經不調、或者月經未按時來潮的,平時無正規避孕的女性,用藥時需要高度警惕,防止不當用藥損傷“胎氣”。
孕中晚期,胚胎發育已經相對成熟,藥物對胚胎的影響沒有早期那么顯著,但是,仍有一部分藥物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對胎兒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孕期用藥一定要慎重,需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用藥。
4. 強烈應激或者情緒波動過大
妊娠期無論嚴重的軀體(如手術、外傷、直接撞擊腹部、性交過頻)或者心理(過度緊張、焦慮、恐懼、憂傷等精神創傷)或者情緒波動過大(過于興奮、激動或者悲傷)等不良刺激均可導致流產、早產。
5. 營養不良
若孕婦在孕期出現營養不良,會直接影響胎兒的生長和智力發育,導致器官發育不全、胎兒生長受限及低體重兒,容易造成流產、早產、胎兒畸形甚至胎死宮內。
6. 孕期生病
孕婦患全身性疾病,如嚴重感染、高熱疾病、嚴重貧血或者心力衰竭、血栓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等,均可導致“胎氣不穩”從而導致流產、早產。
孕期嚴重的妊娠并發癥,如高血壓、糖尿病、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等,若不及時治療,容易導致胎盤早剝、胎兒宮內窘迫、嚴重者甚至胎死宮內可能。孕媽應加強孕期產檢,及早發現并治療妊娠合并癥。
7. 不良生活習慣
某些孕媽過量吸煙、酗酒,過量飲咖啡、甚至吸毒等不良生活習慣均容易導致“胎氣不穩”,嚴重者導致孕早期流產、胎兒畸形、早產等。
因此,孕期應該戒煙、戒酒,限制咖啡、飲料等的攝入。
8. 環境因素
過多的接觸放射線和砷、鉛、甲醛、苯、氧化乙烯等化學物質,均可能導致胚胎受到傷害,引起流產或者胎兒畸形。孕婦應該盡量避免過多的接觸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
從懷孕到分娩,要經歷大約280天左右的漫長過程,孕媽媽需要注意盡量避免以上易“動胎氣”行為,保證自身及寶寶的健康。
不可小看出血
1. 子宮外孕
子宮外孕是指胚囊沒有著床在子宮里面,而著床在子宮外。在宮腔外著床的孕體,不能正常的發育,體內雌、孕激素的比例發生變化,造成蛻膜分離,導致不規則的陰道出血。子宮外孕要迅速處理,否則等胚胎愈來愈大就愈危險,甚至會因為子宮外孕破裂大出血而喪命。所以如果驗出有懷孕,卻一直有出血現象,就要前往婦產科檢查,以確定是否為子宮外孕或其他問題。
2. 流產
一旦早期懷孕有出血等流產現象,在確定了宮內胎后會開給藥物以幫助安胎。早期所給與的安胎藥物是黃體素,可幫助胎盤著床緊密以避免流產。另外,有發炎現象也會導致流產,當陰道分泌物增加、陰道搔癢、有惡臭味、顏色偏黃時,即已發炎。
不管是尚未懷孕或懷孕初期,如有發炎現象,須就醫將病癥治愈,否則未來可能引起早產,甚至流產。而約有一半的流產是源于染色體異常,人體有排斥現象會將異常的染色體排掉,這是自然淘汰,應以平常心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