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過的女人一般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明明原本大家的月經是不會同時來的,可到后來,一個人的大姨媽先來了,剩余的幾個人的大姨媽也不甘示弱,紛紛提前上崗。這種現象通俗地說就是月經傳染,學術上叫作“月經同步化”。
1971年心理學家McClintock在著名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自己的研究,稱同屋居住的女性會出現月經周期趨近的現象。她選取了一所女子大學里的135名住校生作為研究對象,將她們分為室友組,密友組,和隨機組。在親密相處半年之后,McClintock對她們的月經來潮日(即月經的第一天)進行分組統計,發現室友組和密友組的來潮日間隔從7天-10天變為3天-7天,周期出現趨近。而作為對照的隨機組來潮日間隔則分別為6天-14天和5天-15天,基本保持不變。另外,基于其他哺乳動物中存在的類似現象,比如老鼠的“Whitten效應”(雄性老鼠釋放的費洛蒙可使雌性老鼠發情期同步),McClintock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受費洛蒙影響的。
費洛蒙其實是信息素的音譯,也稱外激素。它被定義為由一個個體分泌到體外,被同一物種其他個體接收并影響它們生理或行為的物質。信息素有很多種,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要數性信息素。目前很多研究都認為性信息素的識別主要與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有關,而非通過嗅覺識別。但是,人類沒有犁鼻器。另外,1992年一位科學家發表文章,詳細的剖析了歷年來經期同步研究的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問題。該文章提示我們,這些問題給研究結果帶來巨大的誤差,可能誤導了我們對McClintock效應的認識。另外,在隨后的研究中,McClintock再也列舉不出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曾經提出的觀點。于是,神奇的費洛蒙在人類面前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直到今日也沒有一種費洛蒙被明確地證實對人體有作用。正反兩方的科學家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經期同步現象是否存在,又是否與費洛蒙有關。
正方觀點:傳染
研究者搜集一些月經周期規則的女人腋下的汗液混合酒精給實驗組的女性聞,另外只拿酒精給另一組女性聞。經過數個月后,那些聞過汗液的女人在給汗液女人月經周期來的三天以內也都分別來了月經,而另一級未聞汗液的則否。
因為這樣的結果,科學家們推測,女人腋汗里至少含有兩種物質,一種是延長月經周期的物質,另一種是縮短月經周期的物質。這兩種物質結合起來,就能導致住在一起的女人的月經同步出現。
反方觀點:不傳染
那只是月經不調的結果。人類發展到今天,各種因素都會導致女人月經的提前或推遲,比如情緒,比如飲食,比如穿著,比如作息,比如活動等等。當大家的月經都不調的時候,那會同時出現也就不是個難事兒了。
么么說說:不管同步不同步,感情好不好,月經還是關系到自身的健康問題。不過最健康的女性也可能會出現月經變化,除了月經周期紊亂到不可預測之外,其他都算“月經正常”。所以,親們也不用太擔心,月經期間的禁忌不要拋之腦后,省得以后為生兒育女而發愁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