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昭元攝影(配圖與本文內容無關)
么么這兩天看到新聞報道說在俄羅斯,一名60歲的莫斯科女性通過試管嬰兒成功受孕,經過34周的懷孕周期后,通過剖腹產手術順利產下一名男嬰。
而此前全世界最著名的高齡產婦是70歲的印度婦女Daljinder Kaur,她接受了為期兩年的體外人工授精治療,她的丈夫已經79歲,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最近在娛樂圈也是喜訊連連:47歲的伊能靜生下二胎女兒小米粒。而在她之前,徐若瑄、李嘉欣、黎姿、朱茵、邱淑貞、關詠荷、吳君如、劉若英、林青霞等,都是因為各種原因在40歲之后才生寶寶。
一般而言,女性最佳生育年齡為23-28歲,最好不要超過35歲。不管是過小或是過大的產生妊娠反應都會對寶寶和自身產生影響。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有很多家庭都在積極備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懷孕難、易流產、出生缺陷多、孕產風險大等眾多攔路虎,讓不少人擔心自己是否能夠再次生育。
高齡生育時會遇到的風險:
通常女性在35歲以后,自然生育力開始下降,雖然很多40歲以后的女性還在生育,但是大部分女性在絕經前數年就已經完全失去生育能力。高齡生育時易患妊娠高血壓、先兆子癇等疾病、宮外孕、自然流產、早產、畸形兒發生率也在增加。如唐氏綜合征的比例,35歲的孕婦是四百分之一,但40歲的孕婦卻高達百分之一。 高齡生產關節韌帶組織彈性差,子宮易出現宮縮無力導致難產;易發生產后出血、感染及貧血等;易造成身體衰弱。
對于正在積極備孕二胎并且年齡在35歲以上的孕媽媽來說,定期檢查不可少:
1. 孕前檢查為“高齡二胎"護航
計劃二胎夫妻在備孕前應先到醫院進行一次全面的孕前檢查,以保證生育出健康的嬰兒,從而實現優生。專家表示,夫妻任何一方如果患有肝炎、結核病、腎炎,特別是女性患有心臟病、甲亢、糖尿病、腫瘤都不宜受孕;如患有性病、盆腔炎等要待治療痊愈后方可懷孕;高齡產婦屬于高危妊娠的范疇,期間會出現胎兒畸形、早產的、難產等的可能性會增加,這是因為隨著女性年齡增長,卵巢逐漸衰老退變,產生的卵子老化,發生染色體畸形的機會就會增多,所以孕前檢查不容忽視。
2. 頭胎分娩方式決定二胎受孕時間
第二胎分娩的時間,要根據第一次分娩的情況合理安排。第一胎順產的話,那哺乳期結束后就可再懷孕,但綜合考慮適應度等問題,建議1年后再受孕;第一胎剖腹產的話,需要二年后再考慮受孕,否則孕期有子宮破裂的風險。懷孕要盡量避開春季等病毒性疾病高發期,尤其是懷孕前三個月最好不要有病毒感染,否則容易引起胎兒畸形。完成孕前檢查合格后,開始備孕。謹記在生病(感冒、發燒、頭暈等)時,切勿濫用藥。
3. 二胎備孕輔助生殖技術并非首選
很多高齡媽媽會擔憂年齡對生育能力的影響。于是很多二胎計劃者會詢問輔助生殖技術,欲嘗試試管嬰兒。可輔助生殖技術不能濫用,它并非"神來之手"。從備孕的角度而言,生過一胎的家庭不必過度擔心生育能力的不足,不要盲目嘗試"試管嬰兒"技術。若嘗試自然受孕一年無果,且達到不孕癥診斷標準,在醫生的綜合評估下,必要時才考慮輔助生殖技術。40歲以上的女性在備孕的同時,可考慮到醫院進行生育能力的評估。
4. 補充葉酸均衡飲食加強孕前孕中營養
夫妻雙方孕前注意營養可提高生殖細胞質量,一般原則是葷素搭配合理,避免偏食挑食,注意營養全面,慎吃未煮熟食品。懷孕之前三個月就要戒煙酒,不吃或少吃含咖啡因的飲料、食物或濃茶。盡量不化妝、染發或涂指甲油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少熬夜、保持愉悅的心情。可適當補充葉酸等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避免胎兒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如果孕前沒有及時補充葉酸,懷孕后要繼續補充,直至孕12周。一般來講,懷孕之前并沒有什么特別不適合的運動,做操、游泳、慢跑、打球、爬山都可以。運動要適量,每天15-30分鐘,循序漸進。但懷孕之后,有些運動還是要避免的,特別要注意不能做劇烈運動。
孕期要保證飲食結構的合理性,攝入過量的脂肪和蛋白質易致胎兒發育過度,加之分娩次數增加,宮腔內體積變化,早孕反應輕,腹壁松弛,均可導致巨大兒,從而發生難產、產后出血等情況。
5. 定期產檢及篩查不容小覷
高齡產婦特別注意要去正規醫院定期產檢,做好相應的產前檢查和篩查。如上一胎為剖宮產則需在孕12周之前行B超檢查,分辨孕囊與上次剖宮產子宮切口的關系,以判斷是否有胎盤植入的風險,提前做出評估,并在生產時做好應對植入胎盤的準備。高齡產婦易患妊娠合并心臟病、妊娠高血壓綜合癥和妊娠期糖尿病等,孕期要密切關注糖、血壓等指標,同時由于孕婦體內的血容量比非孕期明顯增加,心臟負擔加重,而原來就患有心臟病的孕婦很可能由于無法耐受而只得提前終止妊娠。高齡產婦自然分娩的難度會增加,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6. 綜合評估決定二胎分娩方式
二胎媽媽會糾結于分娩方式。若第一胎為自然分娩,那第二胎應盡量選擇自然分娩,創傷小、恢復快。若第一胎為剖宮產,那第二胎可選擇剖宮產,也可在排除第一次剖宮產禁忌癥后選擇自然分娩。對于二胎分娩方式的選擇需產科醫生綜合評估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