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告:看蒙牛乳業如何調整策略,重裝再出發? |
發布日期:2020/2/25 發布者:佚名 共閱46637次 |
原奶成本端依然寬裕,關注下半年奶價回暖 在下游乳制品產量并未出現大幅增長的情況下,雖然國內生鮮乳產量出現小幅下降,但進口粉補充了部分庫存,目前供需基本平衡。我們預計今年下半年若不出現系統性黑天鵝事件的話,供需將維持平衡狀態。 國內原奶收購價季節性低位,下游即將進入用奶高峰期 夏季下游乳企的生產處于淡季,且需求多集中于大包粉以制作冷飲以及乳飲料,疊加高溫致使生鮮乳運輸問題增多,生鮮乳價格在夏季一直處于全年的低位。9 月第 1 周生鮮乳收購價報 3.43元/kg, 環比持平/同比 +0.3% 。今年至此國內奶價一直保持和去年相仿的價格水平,波動不大。進入九月份,下游即將進入備貨期,原奶價格季節性回暖,預計環比小幅回升。 國內生鮮乳產量同比下滑,下游乳制品產量增速相較去年放緩 上游方面,7 月單月生鮮乳產量同比 -3.8% ,環比上月 -3.0%,我們預計主要是由于夏季較為炎熱以及存欄下滑的因素所致。預計今年前七月生鮮乳產量累計下滑 1% ,隨著國內規模化牧場占比的不斷提高,未來國內生鮮乳產量的波動幅度將減小。 高價奶粉持續到岸, 期望帶動國內生鮮乳的轉化需求 最新 7 月份到岸的全脂奶粉換算成生鮮乳價格約為 3.2 元/kg, 已經低于目前 3.41 元/kg的國內生鮮乳收購價格。今年 5 月份全脂奶粉到岸價最高,但短期對國內奶價提振不明顯。我們期望下半年在到岸全脂奶粉價格繼續平穩高價的情況下,能夠帶動國內生鮮乳轉換需求的提升,從而帶動收購價格的上升。 整體奶業生產成本中生鮮乳占比約為 40% ,奶粉成本占比約為 20% ,目前按照大包粉到岸情況,預計將在下半年逐漸反映到成本端。據奶業協會統計, 2017 年存欄繼續下滑,疊加高價進口大包粉的需求轉換因素,我們預計下半年原奶價格會小幅上升,到達 3.5-3.6 元/kg的區間。 隨著恒天然高價奶粉分批到岸,而國內生鮮乳價格基本平穩,我們認為會減少行業內由于原奶滯銷而帶來的惡性低價競爭,從而帶來整體下游乳品行業的平穩發展。地方個體降價促銷的擾亂減少,將有利于兩大龍頭乳企伊利和蒙牛市場份額的持續提升。今年他們享受相較去年相對緩和的競爭環境;他們擁有深度廣度俱佳的渠道系統,更易享受消費升級帶來的高端產品占比提升;他們擁有縱向整合上下游、橫向發展產品系列的管理、融資能力,在整體行業較為平穩發展時,他們增速更為穩健。 蒙牛和伊利的擴張路徑比較 國內上游產業鏈布局蒙牛晚于伊利 乳制品加工企業一般固定資產投入都較大,主要是因為: 1) 不同的產品需要不同的生產線; 2) 奶制品保質期較短,為了保證原料奶的新鮮降低運輸成本,下游乳企一般建廠都離原奶基地不遠; 3) 中國的原奶加工產區一般集中在北部地區(內蒙古,黑龍江,河北等地),而主要消費群集中在華南華東地區,使得下游乳企還需考慮運輸成本,還需盡量靠近消費主力地區建廠。 2010 年開始,伊利的資本開支開始大幅高于蒙牛,我們認為這和伊利一直以來加強奶聯社+自有牧場建設是分不開的,而蒙牛則打出“輕資產”牌,依靠第三方奶源,著力于自身強大的營銷模式在前期迅速占領市場。蒙牛近年來也開始加強自身奶源建設,生物資產投入逐年增加,而伊利由于轉讓了優然牧業股權,生物資產大幅減少。 海外布局蒙牛早于伊利 相比伊利,蒙牛的拓展海外計劃開展更早,背靠中糧集團產業鏈和影響力優勢,蒙牛海外布局大多為引進海外戰略聯盟,同時國內收購其他品牌以補全自身上游、低溫奶以及奶粉方面的短板。 和蒙牛不斷引進戰略合作者不同,伊利更加注重于海外上游奶源、生產企業和研發中心,以平緩進口大包粉價格波動。 蒙牛、伊利的管理層更迭與激勵 伊利的 CEO 潘剛先生從 2005 年成為掌門人以來一直積極地布局資本投入和渠道下沉。雖然 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重創了伊利,但潘剛先生和伊利一起度過難關,2010 年銷售額同比增長超 20%,2012 年最終超越蒙牛。 而蒙牛的管理層變動更為頻繁。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開始采取更為保守的市場策略,創始人牛根生先生于2009年將其20%的股權賣給中糧集團和厚樸;隨后的特侖蘇OMP事件和牛奶黃曲霉素事件持續重挫了品牌形象;2012年中糧集團的孫伊萍女士正式接手蒙牛,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蒙牛也更為低調,開始著重于供應鏈的整合和奶源的建設;2016年原雅士利總裁盧敏放先生出任蒙牛總裁,開始著手整合上游奶源、規范銷售體系,以縮小和伊利的差距。 蒙牛和伊利的財務數據比較 伊利市場份額領先于蒙牛 今年上半年,伊利錄得收入 335 億元 vs 蒙牛收入 295 億元,收入規模差距約為 11.9% ,其中液態奶伊利收入 265 億元 vs 蒙牛 254 億元,差距拉大至 4.2% ;奶粉伊利收入 30.4 億元 vs 蒙牛 17.9 億元,兩者的奶粉收入由于去年的低基數都出現了同比的改善;而冷飲伊利收入 32.4 億元 vs 蒙牛 19.9 億元,由于今年天氣較為炎熱以及產品主動調結構,兩家冷飲收入都同比 +10% 以上。蒙牛在奶粉和冷飲的收入差距分別縮小至41% 和 39% 。 而兩家終端市場的市占率數據方面,各家咨詢機構數據不盡相同。總體來說,伊利在常溫產品領域領先于蒙牛,而在低溫產品領域蒙牛受益于君樂寶和達能的低溫酸奶優勢,領先于伊利。 2016 年下半年由于出售庫存大包粉虧損、計提雅士利商譽減值、以及現代牧業虧損,導致蒙牛賬面虧損 7.51 億,但蒙牛的核心液態奶業務依然保持著強勢增長,今年上半年蒙牛利潤轉正,利潤率達 3.8% 。 在 2011-2016 年期間,伊利的利潤率幾乎翻倍,而蒙牛受現代牧業和雅士利的拖累,利潤率基本上保持平穩。然而在這之前的 2005-2010 年蒙牛的利潤率曾經為伊利的兩倍,我們將試著從產品、渠道、營銷等方面剖析其原因。 蒙牛收入更集中于液態奶,伊利高毛利產品占比較高 2016 年伊利毛利率達 37.9% 高于蒙牛的 32.8% ,我們認為主要是由于: 1)伊利奶粉收入占比高,2016 年占總收入的 9.1% vs 蒙牛的 5.9%,而奶粉的毛利率較高:伊利奶粉板塊毛利達到 56.2% ,遠高于液態奶總體的 37.9% ,而蒙牛旗下的雅士利 2016 年毛利達 47.1% ,不含雅士利蒙牛毛利則下降至29.6%; 2)伊利牛奶飲品銷量領先:根據歐睿的數據,終端伊利牛奶飲品銷售額約為蒙牛的兩倍,由于牛奶飲品原料多為大包粉,我們預計毛利和冷飲相似,毛利率超 40% ; 3)伊利高毛利液態奶產品占比高:伊利液態奶業務中我們估測高毛利產品約占液態奶總體銷售額的 50%,而蒙牛的明星品牌(特侖蘇,冠益乳等)+機會品牌(純甄等) 2016 年銷售占比約為 45% 。 蒙牛渠道更為集中,伊利渠道更為下沉 自從伊利 2006 年開始織網行動,渠道下沉至鄉鎮,伊利渠道比蒙牛更為扁平。迄今為止,伊利大約有 6000 個一級分銷商和將近 15,000 人的銷售團隊。 而蒙牛實施的大商策略,大經銷商策略前期擴張優勢十分明顯: 1)靠大經銷商的當地人脈,迅速打開大型市場, 2)大經銷商一般會自己組建銷售團隊,負責銷售費用,使得乳企前期投入低。 但其后期缺點不容忽視: 1)大經銷商繼續做大后,效率會大為降低,失去繼續鋪開下沉的動力,2)大經銷商由于占乳制品公司銷售額較高,議價能力不菲。 行業競爭加劇,伊利、蒙牛廣告宣傳費用激增 2010-2013 年:伊利的廣告投放效率更高:在 2010-2013 年期間,伊利逐步進入了渠道精耕時代,而蒙牛由于內部管理變動,市場擴張的激進程度有所放緩,整體乳制品行業競爭氛圍較為平和,伊利整體廣告宣傳費用區間在35-40億之間,廣告投放的效率也較高,費用率從 2010 年的 12.9% 逐步降低至 8.2% ,蒙牛在這期間的廣告宣傳費用區間也維持在 23 億 - 30 億之間,但費用率下降幅度不及伊利,2013年相比2010年廣告費用率下滑 1.8ppt 至 6.0% 左右。 2013年伊始,廣告投放轉向真人秀冠名:2013 年開始,地方衛視真人秀逐步興起,各大品牌紛紛開始爭奪冠名權,節目較高的收視率增加了品牌的曝光度,冠名費隨之水漲船高,推高了軟廣費用。同時隨著電商平臺的逐漸崛起,低價進口牛奶成為平臺引流的主要產品,疊加跨境保稅區的逐步開放,進口鮮奶的數量以翻倍的速度上升。其迅猛的線上渠道鋪貨速度以及線下渠道下沉的廣度,依然搶走了龍頭企業的產品流量和曝光度,兩大乳企的銷售費用逐漸走高。 2015 年行業惡性戰爭開始:2015 年開始,原材料生鮮乳價格一直處于低位,部分本以上游為主營業務的企業,開始轉向下游乳制品業務。他們以促銷低價的策略搶占市場渠道,其他企業亦盲目跟隨,整體液態奶市場打折幅度較大,以上海家樂福為例,2015 年 Q3 蒙牛特侖蘇,買滿 66 元減扣 15 元,打折幅度達 22% ,而伊利金典活動為買兩箱第二箱半價,打折幅度達 25% 。 我們認為隨著行業內惡性競爭在 2016 年下半年逐步好轉,各大企業并沒有新的大單品推出之際,廣告宣傳費用有望較 2016 年有所下滑。但考慮到整體乳制品行業已經進入一個較為平穩的發展時期,我們認為正常的營銷費用如地推費、貨架費、促銷返點費用下降幅度有限,更多調節在于軟廣的投放費用。 蒙牛調整再出發 蒙牛自有業務依然穩定增長,利潤率回升 排除雅士利的影響,蒙牛近年來自有液態奶業務依然保持著較為穩定的增長。 2016 年和 17H1 收入分別同比 +10.2% / 9.0%,對比伊利同期收入增速0.4% / 11.3%,更為均衡穩定。 截至今年上半年,蒙牛收入增速中約 6% 的增長來源于銷售量,2% 的增長來源于均價提升,隨著 Q3 更多新品的推出,管理層預計 2017 年全年收入依然能夠保持高個位數的增長。其中產品均價的提升主要來源于明星產品占比的提升,公司今年銷售費用投放的重點集中于特侖蘇、純甄以及真果粒等明星產品,上半年這三種產品的銷售額分別同比 +10% / +35% / +25% 。而 UHT 奶增速的下滑主要受中低檔產品的拖累,主要是由于今年公司原奶端庫存壓力小,對于此檔產品的促銷營銷相應減少,產品培育重點轉向高端 UHT 產品。 今年隨著產品結構的逐漸優化,公司上半年的毛利率同比 +1.9ppt 至 35.6% (不包含現代牧業),預計隨著上游供應協同進一步順暢,毛利率有望繼續提升,對沖部分包材和運輸費用上升的成本。而費用方面,銷售費用投放目標更為集中有效,管理層預計蒙牛主體銷售費用率不會超過 2016 年 25% 的水平。在毛利提升以及銷售費用投放增效的作用下,17H1 蒙牛的 EBIT 利潤率同比 +2.1ppt 至 7.8% ,若剔除去年上半年約 3.15 億的大包粉拋售損失,EBIT 利潤率同比 +0.8ppt ,EBIT值同比 +23% ,利潤水平恢復顯著。 蒙牛改革:調整組織架構,加強終端管理,提升利潤率 盧總接任孫總后,對蒙牛策略做出了諸多改革,主要聚焦以下 5 個方面: (1) 調整組織架構,以增加各部門競爭力 從原本的按職能劃分的組織架構轉變為事業部制,未來公司決策將按部門為導向,以提高規模效應和運營效率。 (2) 提升經營效率,降本增效,加強利潤水平 ▪ 公司將集中招投標,盡快規范中央招投標操作,致力于節省費用; ▪ 借用達能和Arla的經驗,在各事業部單元提升供應鏈效率,控制成本; ▪ 對標同行,提升生產端的效率。 (3) 更有效利用國內外上游資源 ▪ 集中采購原奶和大包粉; ▪ 國內加強對高質量原奶奶源的控制,以發展高端UHT奶和低溫奶; ▪ 幫助現代牧業發展下游液態奶業務,從而提升蒙牛在中高端市場的市占率; ▪ 站在全球的視角開發上游原奶資源。 (4) 聚焦明星產品,推動各個品類的產品升級 ▪ 品牌建設:加強與國際品牌的合作,提升品牌國際化進程;通過贊助真人秀或者其他高質量娛樂節目提升品牌知名度; ▪ 研發與創新:充分利用3大研發中心,積極地開發新品、改進老品;注重營養開發,融入產品;通過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達到持續健康的發展; ▪ 梳理產品線:制定高端化產品策略;聚焦明星產品,最優化產品組合。 (5) 推行“深度分銷”策略,加強渠道中的競爭力 公司將致力于把各區域子公司轉變為利潤中心,增強任責機制和管理體系;同時穩定經銷商體系,發展直銷以加強對終端市場的控制能力。具體措施包括:平衡經銷商、銷售公司和事業部; ▪ 進一步下沉至下線城市; ▪ 通過大數據采集、差異化市場策略以及和零售商合作,增強對KA的管理; ▪ 注重便利店、校園、餐飲以及電商等特殊渠道的開發; ▪ 加強對電商平臺的建設,保持領先地位等。 我們認為蒙牛改革效用明顯,今年乳制品行業增速主要集中于三四級及農村城市消費的升級,而公司在此層級的渠道效率不如伊利。蒙牛在去年高基數、大區經理更迭以及減少基礎白奶的促銷的大背景下,17H1 依然能維持 8% 的收入增速,進一步說明了聚焦高端品、提升供應鏈效率以及提升利潤率改革成果的顯著。我們看好蒙牛改革的持續推進所帶來的體制效率的提升,隨著旗下現代牧業和雅士利的重新布局,蒙牛有望進一步拉進和伊利的差距。 現代牧業:增強上游原奶供應協同效應,蒙牛欲進軍巴氏奶業務 截至目前,若不考慮可轉債影響,蒙牛持有現代牧業 60.8% 的股權。截至今年上半年現代牧業共運營 26 個牧場,奶牛 22.3 萬頭。2016 年全年原奶外銷總量 85.5 萬噸,收入占比達 69.6%,其中超 70% 的外銷原奶供給蒙牛。今年上半年現代牧業虧損 6.66 億元,虧損幅度較去年同期繼續擴大,主要是由于:(1)原奶價格同比下滑 11%,(2)蒙牛強制要約、注銷尚未實行股權以及管理層股權產生虧損;(3)應收賬款的壞賬撥備。 上游原奶業務:2017 年上半年,公司原奶收入同比 +23.23% ,而原奶單價同比 -11.14% 至 3.59 元/kg,得益于成本控制以及單產的提高,原奶銷售業務毛利率減少 5.5ppt , 低于同期原奶的價格的下滑幅度。而 2016 年現代牧業虧損 7.42 億元,主要是奶牛公允價值變動以及下游液態奶市場投入過高所致。 2017 年現代牧業的原奶銷售價格依然有壓力主要是由于:(1)在蒙牛持股比例依然較高的情況議價能力更強;(2)今年整體上游原奶端供需平衡,價格上漲動力不強;(3)2016 年現代牧業原料奶成本(除折舊)約為 2.53 元/kg,相較 2015 年 2.80 元/kg下滑 9.59% ,成本端壓力不大,提價動力不強。 下游液態奶業務:由于業務調整,今年上半年現代牧業液態奶業務收入同比減少 38% 至 4.05 億元,收入占比亦減少至 17.28% ,而銷量同比減少 43.5% 至 7.6 萬噸。由于銷量下滑、產能不足,液態奶的毛利同比減少 60% 。 液態奶主要調整在于: (1)不盲目價格戰,調高售價,增加營銷和渠道投入; (2)現代牧業 UHT 奶定價在 45-49 元/盒,以避開蒙牛特侖蘇 55-65 元/盒的價格區間; (3)除了華東市場現代牧業自己開拓外,而其他地區則把產品以批發的形式給蒙牛鋪貨至渠道。 我們認為調高售價將影響部分銷量,削弱了現代牧業本來較為明顯的價格優勢,同時把其他地區渠道開拓交給蒙牛,將削弱液態奶的毛利率。現代牧業將專注于原奶事業部,液態奶業務將不會成為未來的業務重心。現代牧業未來的業績將更加依靠原奶價格的走勢,而目前在蒙牛持股比例較高以及原料奶價格依然低迷的情況下,現代牧業今年的業績壓力較大。長期來看,蒙牛提高現代牧業的持股比例將給現代牧業帶來如下的改善機遇: (1)上游原料奶:技術協同,提高規模效應; (2)生產代工:現代牧業將以 OEM 的形式為蒙牛生產高端UHT奶和低溫; (3)營銷渠道:現代牧業將借助蒙牛的營銷渠道資源,擴大渠道覆蓋廣度和深度; (4)分銷體系:現代牧業將部分下游液奶產品賣給蒙牛的分銷商,讓他們幫助開拓現代牧業不太熟悉的華東以外的區域; (5)融資貸款:蒙牛可利用器賬上現金委托貸款給現代牧業,一來蒙牛可以賺取比銀行存款利息高些的貸款利息,二來現代牧業的借款成本降低。 未來蒙牛傾向于在高端UHT奶領域雙品牌運營(蒙牛的特侖蘇和現代牧業的“ 2 小時”),同時借助現代牧業的上游牧場優勢,逐漸布局短板低溫巴氏鮮奶領域。 雅士利國際:注冊制順利實施,嬰幼兒奶粉業務重新起航 雅士利于 1998 年起開始專注于生產和銷售嬰幼兒配方奶粉及營養品業務。根據 Euromonitor 的數據,2016年市場份額約占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的 4% ,排在伊利、貝因美之后,為第三大國內品牌。 (1)進口品牌以及跨境電商的沖擊;(2)奶粉注冊制落地前的不確定性,行業內出現拋貨行為;(3)新西蘭新工廠產能利用率較低帶來成本增加;(4)雅士利品牌渠道轉型及內部整合導致費用過高,2016 年由于這四個原因,雅士利業績大幅下滑。 2016年錄得收入 22.0 億元,同比 -20.2% ,錄得歸母凈利 -3.2 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改變銷售渠道,撤出了部分低效渠道,轉向母嬰和電商渠道,費用投入增加,疊加注冊制的不確定性影響,雅士利繼續虧損。收入同比下滑 15.7% 至 9.67 億元,毛利率環比 +3.1ppt , 而利潤端繼續虧損 1.22 億元。 我們預計隨著嬰幼兒配方奶粉注冊制塵埃落定,行業這兩年混亂的局面有所緩解,將有利于雅士利業績的改善。8 月雅士利成為首批獲得 CFDA 配方注冊企業,共有 7 個系列 21 個配方獲得注冊備案,是首批名單中獲批數量最多的企業。為了搶占注冊制+二胎釋放出來的行業空間,公司從 2016 年虧損后,著力從品牌布局、渠道銷售、供應鏈整合等方面治理改善,以迎接市場機遇。 (1)品牌方面:梳理品牌線,重新定位產品,推進差異化品牌布局 每個系列的產品不同檔次的定位,凸顯市場競爭優勢:“雅士利”本牌側重于基礎營養方向,蒙牛“瑞哺恩”則治理差異化競爭,主攻有機市場;“多美滋”定位于建立專業形象,研究兒科解決方案;“Arla”作為股東戰略品牌,突出皇室御用概念。在地域策略上,超高端品牌“Arla寶貝與我”和中高端“多美滋”專攻一二線城市,開始滲透東部地區;中高端品牌“瑞哺恩”和中端品牌“雅士利”主攻三四線市場,滲透中部地區。 (2)營銷組織重組:構建以渠道和品類切割的 CBU 架構 公司也調整了銷售組織策略架構,營銷由原先以品牌切割為主的事業部機制,轉化為以渠道切割為主的業務單元,更好的根據每個渠道特點,有的放矢,加強品牌和渠道的共振力。 公司以“母嬰 CBU ”承載品牌升級和渠道轉型,以“商超 CBU ”推動母嬰門店直供,完成局部轉型,KA 減虧效果顯著,而“高端母嬰 CBU ”通過大力度控制商超渠道費用及強化母嬰連鎖渠道,穩定銷量,遏制虧損;“創新 CBU ”則以原有電商為基礎,拓展社群營銷,以抓取新客。 (3)強化銷售支持體系:繼續優化物流、生產、采購和倉儲配套支持 物流方面,選取合適的配送中心,提升配送效率;生產方面,基于各工廠產能配置,將產能與產品對號入座,提升利用率;采購方面,繼續全球采購步伐,完善采招制度;倉儲方面,強化產銷協同及銷售預測,制定合理產品及原材料安全庫存,加快存貨周轉。 盈利預測 今年下半年隨著蒙牛高端產品的推出以及對明星產品的集中投入,預計收入端依然能維持高個位數的增長,蒙牛主體 2017-2019 年收入分別為560.0 億 / 611.7 億 / 658.4 億元,同比 +8.5% / 9.3% / 7.6%,雅士利 2017-2019 年收入分別為 22.0 億 / 22.7 億 / 23.4 億元,同比持平+3%。這樣蒙牛總體收入 2017-2019 年收入分別為 581.7 億 / 634.5 億 / 681.7 億元,同比 +8.2% / 9.1% / 7.4% 。 我們認為隨著規模牧場占比的提高,原奶價格波動的幅度減小,而高端產品占比的提升將繼續助推公司毛利率改善。我們預計 2017-2019 年蒙牛總體毛利率分別為 35.3% / 35.7% / 36.6% 。費用方面,預計較多高端新品將集中在年底推出,銷售費用率下半年將會小幅上升,預計 2017-2019 年整體費用率分別為 30.6% / 30.3% / 30.1% 。 我們預計蒙牛主體 2017-2019 年歸母凈利分別為 23.41 億 / 31.15 億 / 37.29 億元,對應凈利率分別為 4.2% / 5.1% / 5.7%,而雅士利和現代牧業今年依然錄得虧損,蒙牛總體 2017-2019 年歸母凈利分別為 22.58 億 / 33.94 億 / 42.40 億元,對應 EPS 分別為 0.581 元 / 0.873 元 / 1.091 元。
來源:國金食品飲料于杰,有刪減。本文僅用于行業交流,不代表本微信公眾號立場。
轉載請注明出處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