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達山乳業王景海關于奶業的10大觀點 |
發布日期:2020/2/13 發布者:佚名 共閱46589次 |
No.1國家在必要的時候應該減稅 提議國家在必要的時候應該減稅,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扶持實體產業、傳統產業升級;其次,降低成本的直接方式就是擁抱互聯網,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工具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最后還需要國家政策引導方向,規范好互聯網秩序,用制度建設和監督來保障市場的公平競爭。 No.2作為老企業大企業不是簡單的“互聯網+”,而是如何“+互聯網” 就是把傳統產業如何盡快的互聯網化。互聯網可以帶來生產工具、營銷體系、營銷工具,這些在給企業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但王景海認為不能因為實體經濟受到互聯網沖擊,就把二者對立起來。 No.3那種缺奶了就靠進口,奶多了就沒有人管的現象,奶農受不了,企業受不了,整個民族奶業也承受不了。 國內乳制品行業的“奶荒”和“奶剩”現象在過去十幾年中經常出現循環,缺奶了就進口,無限制地漲價;奶多了就殺牛、倒奶。這種現象說明我們的產業還不夠規范,發展的良性循環尚未形成。破解“奶荒”和“奶剩”這個制約中國奶業健康發展的難題,需從三個方面來思考。 一是生產和消費相匹配問題。我國乳品行業的市場消費能力與生產能力不相匹配,我國的乳制品生產能力已位列世界第三,但全民消費奶制品并沒有排到第三,這就是差距。在生產與消費大循環過程中,應該有計劃地推進產業和市場銜接的規劃,將地域規劃和企業發展規劃納入其中,做通盤考慮。 二是“奶剩”的問題。牛奶多了,市場收購價格下跌,奶農無利可圖,選擇殺牛、倒奶,退出養殖。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擔當“奶剩”的社會責任,企業應該肩負起不出現“奶剩”的責任,甚至主動減輕養殖業壓力的責任。 三是中國企業直面國際化競爭。王景海說,我一再強調可持續發展就應該有規劃、有責任,形成共同擔當的良性循環。既要在國內市場中,讓消費者信任我們的產品,增強消費信心;又要在國際舞臺上把我們的產品質量標準展示出來,培育競爭力。 No.4農民都喝上好奶時定會拉動民族奶業振興 邊遠的農村是中國奶業廣袤的市場,乳制品如果能夠覆蓋鄉村,能夠讓農民都喝上好奶的時候,那一定會拉動民族奶業的振興,因為他們是最好的消費拉動者。 No.5中國下一代的奶瓶子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本人的手中”。 無論國有的仍是私有的,都是民族的,應該為民族品牌爭氣,為消費者負責”。 養活中國的下一代不能靠老外。中國下一代的奶瓶子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本人的手中”。 No.6中國乳制品的個別質量指標高于歐盟標準 據《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披露,2016年上半年,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抽檢乳制品14249批次,合格率為99.7%。這樣的合格率在世界上都應排在第一位。 第一,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國的乳制品生產設備是世界最先進的,這些年來已經完成了設備改造,投資巨大。 第二,中國買來了世界最先進的檢測儀器。 第三,中國的牧場由松散型養殖向規范化、規模化養殖轉型,基本完成。 No.7奶業企業要練好質量內功,更要“走出去”歷練。 我們仍然有很多挑戰。一是奶源成本。國際上的鮮奶成本很低,他們大多是家庭牧場,自有土地,而我們要租地、種飼料、投資搞牧場建設,再加上渠道上的成本也很高。這樣就造成我們的最終產品在價格上缺乏競爭力。二是降低原料和渠道成本,我認為要想方設法,從源頭做起,通過政府的政策調整,降低原料成本和渠道成本,讓民族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具備競爭優勢。一方面,要練內功,抓好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走出去”歷練,我們要與國際標準相對接,眼望世界,跟國際企業進行有效合作,推動民族產業走出國門。 No.8寧可牛頂人,不能人抽牛 講好奶業故事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面振興奶業,引導擴大生鮮乳消費,培育國產優質品牌。在農業部牽頭下,各部門和企業將開展振興我國奶業“五大行動”:“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創品牌”“講好奶業故事”。信奉“寧可牛頂人,不能人抽牛”的“牛道主義”是完達山人將質量意識融到骨子里的最佳詮釋。養好牛,就要以牛為本。 No.9只有消費者不戴有色眼鏡看中國乳制品企業的時候,民族企業和國際品牌的競爭力才可能增強。 中國奶業樹立品牌形象至關重要。如今,中國奶制品質量大幅提升,企業誠信體系也在逐漸完善,但消費者對中國奶業的信心還未恢復。只有消費者不戴有色眼鏡看中國乳制品企業的時候,民族企業和國際品牌的競爭力才可能增強。 “塑造好企業的品牌形象,不僅要抓質量,也要講好奶業故事,讓消費者了解企業文化,增強消費信心”。 No.10可持續發展就應該有規劃、有責任,形成共同擔當的良性循環 我一再強調可持續發展就應該有規劃、有責任,形成共同擔當的良性循環。既要在國內市場中,讓消費者信任我們的產品,增強消費信心;又要在國際舞臺上把我們的產品質量標準展示出來,培育競爭力。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