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吼”大的孩子,都會有2種“性格缺陷”,媽媽要控制好自己哦 |
發布日期:2019/2/28 發布者:zgytzs 共閱48209次 |
小顧的父母都是農村人,沒什么文化,一直以來對小顧的教育方式就是非打即罵,吼叫呵斥什么的更是家常便飯,這給年幼的小顧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陰影,也讓小顧暗暗發誓,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說話,再生氣也不能吼孩子。
然而,小顧低估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在有了女兒后,一次又一次地“破功”,每次邪火上頭都會控制不住自己,每次火發完了之后又會非常后悔,就這么徘徊在發火——后悔——發火的怪圈中,難以自拔。 直到有一次,小顧在吼孩子的時候無意中看到女兒含著淚水的恐懼表情,一時之間呆若木雞,終于痛下決心,叫老公監督自己,每當想發火的時候就先去用冷水洗臉,直到平靜下來再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絕對不用吼的形式;從那以后,小顧發現女兒臉上笑容越來越多,做事情也更有自信了。
小孩子不懂事,經常會做出一些錯事,而媽媽是和孩子接觸最多的人,也是見證孩子犯錯最多的人,因此難免被惹怒,而在憤怒之下就很可能會吼孩子,甚至會打孩子。 大家都能意識到,經常吼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玉不琢不成器”雖然有道理,但我們“雕琢”孩子也不該用語言暴力甚至肢體暴力的手段,不然不僅起不到設想的教育作用,還會害得孩子身上出現難以糾正的缺點。 被“吼”大的孩子,都會有2種“性格缺陷”,媽媽要控制好自己哦!
1、膽小怕事,缺乏安全感經常吼孩子的父母,在家里往往都是比較強勢的,父母強則孩子弱,經常被吼的孩子往往會在家中處于弱勢地位,畢竟如果孩子真有強勢的勇氣的話,就不會是單方面的被吼了。 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孩子會漸漸產生“家里并不安全,隨時可能被吼”的認知,或許不會在嘴上說出來,但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騙不了人的。
一般來說,一個人安全感最高的地方就是家里,而如果在家里孩子都缺乏安全感,那在外面就更甚了,因此往往表現得膽小怕事。 2、溝通、社交能力差一個被父母“吼大”的孩子,往往也會形成“吼叫才是正確的交流方式”等錯誤認知,并將這些認知用在社交中,顯然這并不利于溝通、社交。
那些總是被吼的孩子,通常也缺乏情緒管理能力,稍不順心就會大吼大叫,令人生厭。 有理不在聲高,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更多地講方法、講道理,可不要總是吼孩子哦~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